
老房子總是有特別的氣味,許多人迷戀老房子,是喜愛那種歷史感、生活感。但歷史是資產,也可能是負擔。就像人們常說,照顧一個嬰兒,比照顧老人家容易的多。
老屋翻修,大約有兩種類型,一是整舊如新,一是整舊如舊。整舊如舊一般來說,又比整舊如舊來的難。就像拍古裝戲,是比拍現代戲要麻煩些!
台南可能是全省老屋整修質量最高的地區,走在台南街區,感覺好像是處在一個一直在改建的老城,這裡隨處可見的老房子,很悠哉的立在那兒,他一點也不著急。
凡事都有引人注目,也有沒沒無聞的,有的成功吸睛,有的就一般般,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像是台南孔廟旁的草祭二手書店,算是很吸睛的案例。原本是印刷工廠,由前後兩棟房舍組成,前棟大約蓋於1966年。
經營者把前後棟打通,用舊碎磚浴缸與家具做佈置,銜接前後棟,又挖空地板,露出裸露的鋼筋、營造通透感,再搭配大片的書牆,長條的木梯,創造了古樸的文學味。
台南謝宅是台南老屋整修的成功案例,幾個念建築系、創研所的年輕人跟謝家的母子,整修一棟位在市場巷弄間,40多年的老房子,變成供旅客留住的民宿,留住了母子倆兒時的生活記憶,也讓住宿的人體會昔日台南人的生活。
台灣近代的歷史歷經日據、光復,有閩南、日式、巴洛克等各式建築風格,要回原到當時的時空背景,家具、建材、器皿、其實都要一番的考究,才能表現當時的生活韻味。
整修老房子不是把牆打掉,把一堆舊家具堆到房子裡就好了。
台南有些老房子被年輕人承租改裝成咖啡館、餐廳、酒館,各有各的特色,有的搞怪,有的沿襲傳統,各自吸引特定的族群。要考驗的應該是能否長久經營下去吧?當客人來一次兩次,他會不會再來第三次?
老房子能存留下來,多少是歷經了歷史的淬鍊,他應該還要能存活下去,千萬不要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