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
如果是壞的,別黏著它
好和壞都會咬住人,因此別抓緊它們
‧阿姜查‧
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
如果是壞的,別黏著它
好和壞都會咬住人,因此別抓緊它們
‧阿姜查‧
失去控制的心有如一隻不歇息的猴子
無意識的跳這兒跳那兒
你必須學習去控制它,去洞見心的真實本質:
無常 ( impermanent‧暫時的 )
苦 ( unsatisfactory‧不滿足的 )
空 ( empty‧無實質的 )
不要光隨它到處亂跳,學習去作它的主人
把它拴下來,然後讓它自己精疲力竭而死
這麼一來,你就有一隻「死猴子」
而最後你會是寧靜的
‧阿姜 查‧
人如果立身簡素,不慕豪奢,不斂財貨
不貪圖功名利祿,則可謂人中之上品也
自古以來,很少見到富貴賢人
唐土有個許由,沒有任何身外之物
有人見他用雙手捧水喝,就送他一個水瓢
他將水瓢掛在樹上,因為風吹得響動,聽了心煩
就棄而不用,仍然用手捧水喝
此人心中,何其清澈啊
吉田兼好‧《徒然草》
如有人來告訴我,我的生命明日即要結束
則在僅剩的今日裡,我將從事什麼,在意什麼呢?
實在說來,我等此刻的今日
與那個僅存的今日,是沒有區別的
一日之中,飲食、方便、睡眠、說話、行走諸事
浪費了許多時間,如再用餘下不多的時間
來做無用之功,講無用之話,想無用之事
如此消磨時日,日積月累地枉送一生,真是愚蠢之至
吉田兼好‧《徒然草》
「莫待老來方學道,古墳多是少年人」
身患意外之疾而將不久于人世時,才省悟自己的過錯,在於緩急不辨
當急的事沒急,當緩的事沒緩。然而此時後悔,又有何用呢?
人應該切記於心、時刻不忘的,是死期的迫近
唯其如此,才能看淡俗世名利
過去曾有一位高僧,每當別人有緊要之事向他通報時
他就說:「我這裡也有件十分緊要的事,需爭朝夕!」
說罷就捂住耳朵,只顧念佛,最終得赴往生淨土
另有名為心戒的高僧,因參透世事的無常
平素靜坐之時,雙膝從不落地,只是蹲著
人問其故,答曰:「三界六道無可安坐處也。」
吉田兼好‧《徒然草》
不管是經別人傳授而掌握知識,還是經自己勤學而掌握知識,都不能說有了真智慧。
什麼是真智慧呢?即是要明白可與不可都一樣的道理。至人無智、無德、無功、無名,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替他傳名於後世。
這樣的人,並不是有意要變得大智若愚,而是已經超越賢與愚、得與失的區分,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實質世上萬事皆非,沒必要在意,也不值得期盼。
吉田兼好‧《徒然草》
倘若無常野的露水和鳥部山的雲煙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會老,也不會死,則縱然有大千世界,又哪裡有生的情趣可言呢?世上的萬物,原本是變動不居、生死相續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
天生萬物,而以人之壽命最長。其它如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即死;如夏蟬,只活一夏而不知有春與秋。然而抱著從容恬淡的心態過日子,一年都顯得漫長無盡;抱著貪婪執著的心態過日子,縱有千年也短暫如一夜之夢。
人的壽命雖然稍長,但仍不可能永留人世。以過客之身,暫居於世上,等待老醜之年的必然到來,到底所圖為何呢?
莊子有云,壽則多辱。所以至遲四十歲以前,就應該瞑目謝世,這是天大好事。
過了這個年紀,還沒有自慚形穢的覺悟,仍然熱衷於在眾人中拋頭露臉;等到了晚年,又溺愛子孫,奢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他們功成名就,把心思一味地放在世俗的名利上,對人情物趣一無所知,這樣的人,想起來就覺得可悲可厭。
吉田兼好‧《徒然草》
達爾文@東京上野公園
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他並不須要去學習很多,他所要做的,只是去觀察一棵芒果樹罷了!
有一天,洽諾果門國王與他的隨行大臣們去參觀一座花園,坐在象背上,他瞥見一些果實纍纍,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樹。由於當時無法停下,便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 用。然而,他卻不知,那些跟在後面的大臣們早已貪婪地摧殘了所有的一切──他們用竹竿擊落果實,打傷樹枝,也使樹葉散了滿地!
傍晚時分,回到芒果林的國王,已然想像著芒果的甜美,卻忽然發現所有的芒果都不見了,全沒有了!不僅於此,連樹枝和葉片也遭受到猛烈的打擊而散了一地。
國王非常失望且沮喪,隨後,注意到不遠處有一棵芒果樹,連著樹枝和樹葉仍都完好無缺,他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而後他醒悟到:那是因為樹上沒有果子 啊!如果一棵樹沒有果實,就不會有人去滋擾,那麼它的樹葉和樹枝也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這個教訓,使他一路思索返回皇宮。「當一個國王多麼不快樂,多令人煩 心且困擾啊!必須不斷地去關照所有的子民,而且如果有人企圖來攻擊,掠奪國土時又該如何呢?」他不能安靜地休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被夢所驚擾。
在他心裡,又再次見到了那棵沒有果實的芒果樹,以及它絲毫無損的樹枝和樹葉,「如果我們也變成像那棵芒果樹一樣,「我們的樹葉」和「樹枝」也同樣地不會受到傷害了。」他想道。
在寢宮裡,他坐著沉思,由於受到這棵芒果樹的啟發,他終於決定去出家當一位比丘。他將自己比喻成那棵芒果樹,而且推斷:如果一個人能不被世俗的種種所羈絆,那他將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從憂慮或困擾當中得到解脫,而心就無所煩擾了。經過這樣的深思熟慮,他便剃度了。
從此以後,無論他到那裡,只要被詢及師承,他都會回答說:「一棵芒果樹!」他並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導,一棵芒果樹是他覺醒到「法的導引」的原因,是一種引領向內的教導。因著這樣的覺醒,他成了一位少慮、知足、好獨處的比丘。放棄了尊貴的地位,他的內心終於得到了平靜!
‧阿姜 查‧
你的杯子、碟子、盤子等等。當你剛擁有它們時,它們是乾淨而光亮的,但是現在,經過了長 時間的使用之後,它們變得陳舊。有的早就破了,有的不見,而那些遺留下來的,也在逐漸毀壞當中。
它們沒有一成不變的形體,它們本來就是那樣。你的身體也是 相同──從你出生的那一天,經由孩童到青年,直到現在的老邁,它始終不停的變化,而你要接受這個事實。
佛陀曾經說,一切的因緣條件,不論是心理的、生理或 外在的條件,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好好地思惟這個真理吧!直到你清楚明白地看見它。
‧阿姜 查‧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須都很清楚、很覺醒地做。當你看清楚時,就不再需要忍耐或勉強你自己了。你有障礙與負擔,是因為你沒有認清這點。
平靜是來自一心一意地投入於做事當中,任何剩下還沒完成的工作,都會留給你不滿足的感覺,無論你走到哪兒,都會羈絆著你,使你擔憂牽掛。但你想要完成每一件事,那是不可能的。
就拿時常來看我的那些生意人為例,他們說:「當我的債務通通還清,財產也理清時,我就來出家。」話雖這麼說,但他們何時才會結束而準備就緒?永無止期啊!
他們用另一個借款來償還債務,還清了一個又借一個。有個生意人想,當他還清所有的債務以後,他就快樂了,然而還清債務是遙遙無期的。這就是世俗心愚弄我們的方式。
我們就這樣反覆地周旋著,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可悲。
‧阿姜 查‧
心只是心,想和感覺也只是想和感覺
讓事物就只是事物吧!讓色只是色,聲只是聲,讓想只是想
我們又何須費事地去執著它們呢?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去思考和感覺,那麼
這就是出離和不執著了
我們的想和感覺將在一邊,而我們的心會在另外一邊
就好像油和水──它們同在一個瓶子裡
然而,卻是分開的
‧阿姜 查‧
達爾文@荷蘭阿姆斯特丹市集
請養成一種習慣
定期思考什麼東西值得擁有和經驗?
什麼東西雖然被我們擁有和經驗
卻不會帶給我們痛苦?當我們發現
絕對沒有哪樣東西值得我們去擁有和經驗時
我們就會以平等心對待一切
‧ 阿姜 查‧
達爾文@日本北海道洞爺湖
達爾文@巴黎塞納河畔
如果我們砍下一塊木頭將它扔進河水裏,木頭便會漂向下流。假使這塊木頭不腐朽或停滯在河岸的一邊,終究會到達海洋。
同樣的道理,修習中道的心,如果不去執於感官耽溺或自我苦行的任何一端,必然會達到真正的寧靜。
在我們譬喻裏的那塊木頭,代表心,河岸的一邊代表愛,另一邊代表恨;或者你可以說,岸的一邊是快樂,另一邊是不快樂。
遵遁中道是瞭解愛、恨和快樂、不快樂 的真實面目 ─ 祇是感覺而已。一旦獲得這樣的領悟,心就不會那麼輕易地漂向它們而被束縛。
這就是領悟的心的修行,不去滋養任何生起的感覺,也不去執著它們;心便會自由無礙地漂向下游,最後流入涅槃之「海」。
‧阿姜 查‧